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珠海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0030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B类)
尊敬的丁建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建设韧性城市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公安、交通、自然、应急、城管、政数局、海洋等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非常赞同您的建议。
一、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我局牵头起草了《珠海市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实施方案》,通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计划到2027年,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多个行业应用,“云上智城”数字底座初步成形。打造一批高标准智慧住区和数字家庭示范项目,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场景及建筑产业互联示范应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到2030年,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层级信息共享及行业全面应用,完善支撑城市韧性安全运行的“云上智城”数字底座。建设无人驾驶新型服务业态,建筑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城市安全韧性显著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方案》主要拟从加强平台建设、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探索场景应用、强化科技引领、创新体制机制等5个维度17个方面开展我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建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以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滚动更新。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立项、项目预算入库、项目用地、项目设施空间布局时予以政策倾斜,做好项目空间布局和用地保障,对暂时不能立即实施数字化建设的项目做好“适度留白”,预留建设条件。
二、加强预警安全监测,助力城市智慧化管理
(一)开展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建设
近年来,我市相继组织实施珠海市城市地质调查(含信息化)和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项目,着力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保障和支撑珠海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实施珠海市城市地质调查(含信息化),在全市布设多个模块的监测站点,设置地下水监测预警模块、地面沉降监测预警模块和活动断裂监测预警模块,每个监测站点支持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传输,当监测到异常数据时,及时发布预警。地下水监测网接入20个站点的地下水监测设备和沉降监测设备,可掌握年度地下水水位与温度变化情况,研判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和沉降风险区域。活动断裂监测网接入地应力、地电以及微地震等监测设备,通过分析数据,监测地震活动情况。二是通过广东省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项目(珠海市),在全市布设7个地面沉降监测站点,每个监测站点建设1个基岩标、1个地面标、2-4个分层标、1-2个孔隙水压力监测孔以及1个地下水位监测孔,同时配备自动化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一旦监测到地面沉降异常,及时发布预警。通过监测可准确揭示我市的地面沉降现状和预测发展趋势,提前发现不均匀沉降、裂缝等隐患,避免突发性塌陷事故。通过分析沉降量,可识别沉降高风险区(如软土层、填海区),为城市规划与土地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引导开发向稳定地块集中。
接下来,将研究探索运用先进技术加强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探索利用INSAR技术和北斗CORS技术创新性地开展面状沉降监测,融合现有地面沉降监测站点成果,点面结合建设“空天地”一体沉降监测网。
(二)积极推进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建设
为提高桥梁安全运行能力,对部分桥梁开展专项监测工作,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桥梁结构状况、运行环境、通行状态等方面的监测。一是及时反映桥梁结构缺陷与功能退化,评估分析桥梁结构在运营车辆荷载作用下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结构安全运营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为桥梁养护管理、维修加固提供决策依据;二是设定结构安全预警值,当桥梁遭受超重车辆或船舶撞击等荷载导致桥梁结构响应指标超出预警值时,发出警报信息提请桥梁管理部门对该桥进行检测和评估;三是对大桥结构的健康状况、结构安全可靠性进行评估。
目前,我市已建成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桥梁有G94前山河特大桥,S36磨刀门水道主航道桥、洪湾水道主航道桥等15座。同时,为降低桥梁碰撞风险,我市已建成主动防船撞预警系统桥梁有珠海大桥、横琴大桥、斗门大桥等9座,并对珠海大桥、横琴大桥、泥湾门大桥等39座大型桥梁安装了视频监控设施,监测桥下空间管理情况和桥区通航引导标识情况,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及处置。
下一步,将逐步构建一体化的设施安全管养平台,重点面向桥梁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桥梁全生命期信息化“档案”,实现桥梁集中化、专业化、数字化养护管理。同时继续推动南门大桥、鸡啼门大桥、上横大桥等桥梁的主动防船撞预警系统建设工作,对全市大型桥梁安装视频监控项目,进一步织密视频监控覆盖网,切实提高桥梁异常状况的发现及处置效率。十五五期间预计新增桥梁健康监测系统15座,预计新增边坡结构监测系统5处。
(三)不断加强燃气监测设施建设
城镇燃气监测设施主要包括居民用户燃气报警器和管网监测设备。在居民用户燃气报警器方面,我市制定了《珠海市城镇燃气居民用户燃气报警装置安装实施方案》,统筹组织各区、燃气企业加快推进安装工作,目前已完成安装27万余户;在管网监测设备方面,目前我市累计安装城镇燃气管网物联网智能感知设备464台,主要包括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和压力监控设备,全天候监视管网运行情况,设备报警信息可以发送至监控人手机和24小时控制中心。
接下来,将积极推进居民用户燃气报警器和管网监测设备安装,争取居民用户燃气报警器安装率达100%,并将具体措施及相关工作目标纳入城镇燃气发展“十五五”规划。
(四)积极探索交通监测设施建设
结合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交通设施相关监测技术探索。一是针对与交通紧密相关的桥梁、隧道、道路等设施,探索利用测绘遥感、北斗高精度变形监测等技术,对设施结构安全与形变情况开展监测。一旦发现影响交通安全的异常现象,及时预警并协同处置。二是通过交通流量、路况、事故等数据分析,与相关单位实现数据共享。通过数据融合分析,为城市基础设施变形预测、城市运行态势评估提供交通维度数据支持。三是积极探索把高精度定位、实时监测技术应用于交通流量监测,及时调整交通信号配时,遇到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时,实现对交通状况的全方位实时感知,为各单位协同开展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同时,针对旅游旺季热门景区周边道路拥堵、停车难、客流积压等突出问题,重点优化交通监测体系,强化热点区域的动态管理和应急响应协同。一是探索建立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网络,通过视频监控、地磁感应、移动信令等实时采集景区周边交通流数据,建立基于客流饱和度、路网负荷度的分级预警模型(黄/橙/红三级),实现拥堵态势智能研判,预警信息实时推送至交通、公安等部门及主流导航平台,形成跨部门响应联动。二是完善动态交通组织体系。实施弹性交通管制,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交通管制、潮汐车道等管控措施。三是加强数据驱动的协同管理。研究建立海滨公园等景区预约数据共享机制,推动“预约出行+动态管制”模式构建“监测-预警-处置-评估”闭环管理流程,实现节假日交通态势全周期管控。
(五)进一步加强海洋监测预警设施建设
我市积极做好海洋观测预报、海灾隐患调查、海洋生态监测保护等灾害防御工作,通过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观测网,为筑造大湾区海洋安全防线提供有力支撑。结合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采用高精度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无人机航测及激光雷达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全市16处重点海洋灾害隐患点展开全方位监测,同时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海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砂质海岸侵蚀现场监测,为海岸保护修复、海草床生态保护、侵蚀海岸防护等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监测预警能力,我市已完成6套智能警戒潮位标志物、50套重点防御区警示设施建设,直观警示公众海洋灾害,提升社会公众的海洋灾害防范意识。同时,我市正积极在近岸和海岛部署8套岸基观测站点、在海中投放5套浮标系统,从根本上强化海洋预警监测“硬实力”。
(六)加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我市将依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承灾体调查、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既有建筑玻璃幕墙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数据和底图,汇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施工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不动产登记等系统平台数据,强化数据共享和数据耦合,构建房屋建筑信息动态更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面、功能完备、信息准确的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平台,实现房屋建筑从建设审批、施工监管、竣工验收到日常巡查、维修维护、安全鉴定、隐患整治、拆除灭失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升房屋安全智慧化管理水平。
三、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应急工作机制
(一)做好地理信息要素保障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时空基础设施。在现代测绘基准方面,依托珠海市北斗连续运行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完善了CGCS2000坐标框架和陆海统一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成果,构成了陆海统一的现代测绘基准。通过全市分布的17座地基增强站组成的位置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实时厘米级、事后毫米级定位服务,并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交通管理、灾害应急等领域,显著提升了城市空间数据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方面,通过自然资源珠海市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不断丰富了我市卫星遥感数据产品和技术服务。依托珠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了全市电子地图、卫星航空影像、地名地址和地理实体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主要方式,通过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为政府、企业、公众等用户提供权威、标准、统一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下一步,继续做好珠海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升级改造、遥感卫星市级节点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实景三维珠海建设项目,夯实基础测绘成果数据基础,重点加快城市全覆盖高精度DEM数据建设应用、应用多源合成孔径雷达INSAR数据并优化BDCORS开展综合监测等风险态势感知等,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二)加快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系统建设,丰富基础数据要素
积极推进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一期、二期建设使用。我市2017年通过建设动态更新的地下管线系统,把各个区的地下管线分布情况通过一个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管网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目标。通过管线信息系统为各种工程施工提供管线基础数据资料,最大可能避免各类管线事故的发生。目前,各管线单位入库数据为总长度为1.2万公里,涵盖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重要领域。接下来,结合省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标准版)部署工作要求,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处理,迁移至省标准平台,同时,逐步完善数据更新、查询机制,不断提升地下管线安全水平。
(三)提升数据共享交换效率,强化数据支撑
打通省、市、区三级数据共享渠道,部署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珠海分节点,实现省市区三级系统平台互联互通、数据跨域流转。依托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促进数据汇聚,支撑全市业务应用。建设珠海市城市安全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加强珠海市在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事前预警能力、事发应对能力、事中处置能力和事后管理能力。扫除用数障碍,共享使用数据空间、电子证照、机动车信息、珠海拥堵统计数据等56个数据资源,缩短申请审批时间。
(四)加强预警体系信息汇聚,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我市2024年已启动建设城市安全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平台,汇聚各行业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在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处置中为指挥提供信息化决策辅助。同时,不断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完善市、区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共同维护城市安全运行秩序。接下来将主动推动系统平台数据共享,加强数据分析能力,推进相关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建设具有“缓冲性、多功能性、冗余性、多样性、自适应性”的城市韧性赋能。
(五)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相关项目顺利落地和可持续性。加大财政资金倾斜力度,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性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多形式参与。加大金融资金对项目的配套支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盘活不动产项目沉淀资金。做大REITs市场规模,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探索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各类投融资渠道。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年6月20日

.png)



